彭永臻院士是污水处理领域的知名专家,他教书育人、科研探索40余载,一直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始终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与攻关方向,培养了一大批污水处理行业的技术骨干,其科研成果为推动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来源:哈工大校友会 作者:吉星
彭永臻院士是污水处理领域的知名专家,他教书育人、科研探索40余载,一直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始终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与攻关方向,培养了一大批污水处理行业的技术骨干,其科研成果为推动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彭永臻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49年出生在哈尔滨。1968年,在哈尔滨第二中学上高一时,恰逢国家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展开,19岁的他作为知识青年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当时大家都是干劲冲天,一点儿也没有觉得苦。”彭永臻是一个从来不会抱怨的人。寒冬腊月,在冰天雪地的北国边疆,伐木的汗水每次都会浸透他的棉衣棉裤。可回忆起这段经历,彭永臻总是笑着说:“汗湿透了的好处是什么呢?干活不冷!晚上帐篷里烧着木头很热,经过一宿烘烤,衣服就全干了。”伐木的大森林离住处很远,如果回去吃饭,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因此每天中午都有专人给彭永臻他们送餐。野外环境恶劣,特别是冬天,大森林里温度通常都在零下二十度以下,饭菜一拿出来马上就冻透了。彭永臻他们经常是吃几个包子喝几口凉水,有时候没有水,就直接抓把雪来解渴。在兵团,身为副排长的彭永臻总是身先士卒、迎难而上。他白天伐木、搬运,晚上还要伐锯磨刀以备第二天使用。“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能好高骛远,在兵团我真正明白了这种道理。”5年的知青生涯,给他带来的不只是体质上的锤炼,更是一种意志和品质的升华。这段伐木经历让彭永臻记忆犹新,充满自豪。即便后来,作为污水处理领域的权威专家,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多蜚声海内外的成就,他也从不会看轻当年的付出。他说:“其实现在的我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教教书,搞搞科研而已,我感觉我在兵团那段时间所取得的成就也不小。”让彭永臻感到自豪的“兵团成就”是什么呢?一是以两个月的时间伐木512立方米,获得全团伐木第一名,荣立兵团“三等功”。二是在群众推荐上大学时,他是唯一一个得到所在连队全票推荐的人选。在之后的考试中,他又是全团1000多人中仅有的4名政治、语文、数学各科成绩均得“甲等”的考生之一。1973年4月,彭永臻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给水排水专业求学,从此与污水处理结缘。“您是用在兵团劳动的劲头去求学做科研的吗?”面对这个问题,彭永臻笑了:“在兵团的知青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铸就了我的韧性,那种艰苦、危险的工作生活环境根本就不是我后来的经历所能比拟的。我觉得做科研好像没有费那么大劲,也就是工作时间长一点、睡觉晚一点,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当年伐木是第一名,这回转战到学习上,他依旧当仁不让。当然,不仅仅是他,那个时候上学不易,大家都很用功。彭永臻说,那时学校的骨干教师都是哈工大最早的一批“八百壮士”,课讲得非常好,对学生也非常好。平时大家在专门的教室里学习,晚上回宿舍了也经常读书温习到后半夜才睡觉。由于成绩优异、表现出色,学校打算让彭永臻留校任教。但他来读书前,已经被定向分配到北京工作。学校不想放过人才,征得他同意后,特地向北京那边协调,这才办好了手续。1976年,彭永臻正式开始了他的科研教学生涯。“咱们学校绝对是国内最早研究污水处理的高校之一。”彭永臻说,哈工大有着很好的科研传统,虽然那个特殊的年代经费很少,但老师们一直在坚持做实验,搞研究,非常难能可贵。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后,彭永臻考取了张自杰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张自杰教授1952年哈工大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55年前往苏联学习,专攻污水处理技术,1959年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是我国著名污水处理专家。1981年硕士毕业后,彭永臻继续一边任教一边学习。1990年,他又师从王宝贞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王宝贞教授1955年从哈工大土木系给排水专业师资研究生班毕业,获土木工程师称号,是国际水科学院终身院士,在国际上首先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了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工程和生态塘。从兵团伐木的磨砺,到一边工作一边读书的提升,彭永臻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忙忙碌碌又井井有条;从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兵团副排长,到潜心做实验、搞科研的研究生,再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老师,彭永臻在每个角色中都恪尽职守,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2015年12月7日,彭永臻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当时,他谢绝了各种庆祝和表彰,唯一参加的活动就是面向学生的座谈。在北京工业大学组织的这次座谈会上,他谦逊地说自己评上院士有机遇、有幸运、有巧合,如果说自己做出了一些成绩,那首先要感谢的就是母校哈工大和哈工大那些师长的长期熏陶与教育培养。尽管早在2000年的时候他已经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哈工大,尽管讲座面对的都是北工大的师生,他却动情地说:“母校不能忘记,师恩不能忘记!”大家都被他真挚的情绪所感染,也为他报以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说起自己的授业恩师,彭永臻显得滔滔不绝。“张老师特别严谨,特别认真,特别刻苦,对学生既严格又慈祥。”1973年彭永臻初入校园时,张自杰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做本科毕业论文时,他自然选择了跟张自杰相同的研究方向。1978年开始读研后,彭永臻对自己这位导师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彭永臻而言,导师张自杰是自己一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榜样。专业方面,张自杰孜孜以求,勤学不倦,一直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即便在出差的火车路上,也总是带着书和笔记本边看边记。“张老师还有一个可贵的品质就是为人特别正派,从来不说他人不好的地方,看人只看优点。”彭永臻说,这些都对自己产生了很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张自杰还是当年哈工大的地下党员,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报效也深深影响了彭永臻。“张老师给我定的题目很好,直到现在,我几乎还是按照这个大方向去研究。”彭永臻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的是温度对污水处理过程的影响,是当时建设部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不过那时候的条件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彭永臻他们常常要用小推车把污水拉到学校来做实验,管道、阀门之类的也经常需要自己动手做。“张老师的字写得很好,改得特别认真,用的红笔,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大问题没有,小问题还是给我提了很多。”毕业论文彭永臻做得很好,即便如此张自杰仍然看得很仔细,甚至有的地方又给他重新算了一遍。彭永臻的博士生导师王宝贞教授是污水处理领域一位大师级人物,是新中国给排水专业第一批学生。当年在哈工大的苏联专家曾给过他这样的评价:“这是最优秀的学生,就是在苏联也是最优秀的。”做学生的时候是一流的学生,做教师的时候是一流的教师。王宝贞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在教学上善于因材施教,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鼓励学生拓宽视野,与世界接轨。彭永臻至今还记得,他常常跟学生们说:“知识和道德不成正比,一个学生学术造诣再深,如果不爱自己的祖国,也是没有培养前途的。”李圭白院士也是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之一,尽管不是彭永臻的导师,但对他影响也很大。很长一段时间,两个人都在同一间办公室。彭永臻还在上本科时,李圭白就开玩笑叫他“老彭”。彭永臻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李圭白对他说:“老彭,首先外语一定不能放松,一定要学好,毕竟咱们还是比美国落后;第二,一定要把握国际学术前沿;第三,你的研究一定要结合实践,要实用。”彭永臻也一直遵循这种理念,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3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级,6次获省部级一等奖。“耳濡目染,老师们严谨的学风、正派的作风深深影响了我,使我牢牢把握学术底线、道德底线,这是我学习到的最重要的内容。”在哈工大,有太多的老师给了彭永臻深刻的影响。他说,我愿意将之归结为哈工大人“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8字校训既通俗易懂,又内涵深刻。哈工大人一直秉承校训,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上都体现出了这种精神,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也都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
2000年,彭永臻调入北京工业大学,离开了他学习、工作近三十年的哈工大,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在彭永臻到北京工业大学之前,作为国内最早设立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之一,北工大这一学科发展得并不顺利,甚至2000年还没有拿到博士授予权。
如何尽快抓好学科的建设,成为了彭永臻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像当年伐木身先士卒一样,带领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坚守在一排排污水试管和实验设备旁,闻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刺鼻臭味,甚至在实验室解决一日三餐。他常对学生说“人生能有几回搏?关键时刻要能冲得上,拿得下!”这股子带着倔强味道的敬业精神激励着团队的每一个人,他们经常一起在实验室奋战到深夜,最后常常是被楼里的管理员“撵走”的。彭永臻还在青年教师中积极推行“配导师、压担子、创条件、树楷模、解难事”等五项措施,全方位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是“站在年轻人背后的引路人”。十几年间,在他和他的科研团队的努力下,北工大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先后建立了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2015年,彭永臻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学术界对彭永臻及其科研团队的充分认可。2016年,他作为带头人申报的“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建立,这是依托北京市属院校的唯一一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也是这一年,他主持申报的“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控制创新引智基地”正式获得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批准而建立,这也是依托北京市属院校的首批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近年来,彭永臻带领团队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合作,将污水脱氮除磷技术应用于10余座北京城市污水处理厂 ,解决了污泥膨胀和上浮等运行控制问题,研制开发了“厌氧缺氧好氧脱氮除磷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和“沉池泥位仿真系统”,与同类技术相比可节约工程投资10%~25%,降低运行费用15%左右。彭永臻不仅在教学与科研上成绩斐然,还是一位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为年轻人的发展铺路搭桥的热心人。他常说,育人不单单是教授知识,还要扶助年轻学子在做人做事上健康成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一步都和学生共同把握,共同探讨。这也是我在哈工大长期的科研教育过程中养成的习惯,或者是摸索出的办法。”控制住全过程,就会有好的结果,这是彭永臻的育人理念。博士生指导全过程,从论文选题到资料查询,还包括实验模型、实验方案,乃至实验进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提炼创新点到写每篇论文,一直到最后的博士论文,他都亲自把关。“只要不出差,每周我都要跟学生打两次篮球。”打篮球是彭永臻从中学开始就有的爱好,他通过打篮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业状况、家庭问题等等,目的是离学生更近些,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予及时的指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打着打着什么都能够沟通出来了,必须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除了打篮球,他还经常与学生在一起做实验,也会花好几天时间与学生讨论论文;他陪着学生去外地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也帮助他们走出校门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他甚至会把自己的创新思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生,在培养人上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彭永臻都觉得值。他的学生中,有两名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获提名奖;10余人已成长为教授、博导、教授级高工或研究员。做老师不能不讲好课。彭永臻主讲的《水质工程学》和《环境保护概论》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他主编的《给水排水工程计算机程序设计》和《给水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等教材是国内本专业的首创。尽管不是哈工大的双聘院士,但从2000年到现在,彭永臻一直持续不断地在哈工大招收研究生。每年回哈尔滨,多的时候十来趟,少的时候也有五六次。每次回来,他都要去看看自己的老师。如果有段时间不能回来,他还会委托学生代自己前去看望。感念母校深情,彭永臻也关心着哈工大学子的发展。他寄语母校莘莘学子:“一定要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大事,但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上,这不能动摇。另外,一定要培养团队精神,团队内涵广泛,团队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以诚相待。”原标题:哈工大人 | 彭永臻院士:永远前行 臻于至善“E20水网固废网”公号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若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联系刘女士:17610899796(微信同号)
编辑 | 刘影、李丹
统筹 | 谷林
8月30日,由E20环境平台、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的“2019(第七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将于上海建工浦江皇冠假日酒店浦江宴会厅举行,论坛将聚焦无废城市建设、垃圾分类、分类后的相关技术升级、危险废弃物等四大热点话题,报名请扫描如下二维码或拨打:黄先生 010-88480403、13141454809
2019年,E20研究院重磅发布——年度报告、细分领域及总裁专属报告,明确政策趋势和产业形式,为把握市场机会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报告名称如下: